重慶市中醫學會banner

發展中醫藥需堅持文化自信

來源:重慶市中醫藥學會     時間:2017-07-27 09:37:02

光明日報:發展中醫藥需堅持文化自信

2017-07-27 





作者:曹洪欣

來源:《光明日報》( 2017年07月22日 10版)



  文化自信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向心力和實現中國夢的原動力。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堅持文化自信,弘揚中醫藥優秀文化,有利于促進健康中國建設。中醫藥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在堅持文化自信中發揮推動作用,是中醫藥人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


  幾千年的中醫理論與實踐,不斷汲取歷代中華文化精華,有效地與人的生命、健康、疾病防治規律相結合,形成了人文與生命科學相融合的系統整體的醫學知識體系,升華并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展現出鮮明的中醫藥文化特色。


  中醫藥學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幾千年的防病治病實踐中使中華優秀文化得到有效的弘揚與傳播。如“仁者壽”的道德健康理念、“醫乃仁術”的醫德觀、“大醫精誠”的職業追求、動態平衡的健康維護、“治未病”的早期干預理念、扶正祛邪治療法則等,不僅得到醫生和患者的接受,而且對其他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中醫藥學還是中西文明對話的窗口。西學東進對中華文化的沖擊,使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自覺受到嚴重創傷。中醫藥學以包容的胸懷,通過中西匯通、中西醫結合吸取西醫學先進理念,不但沒有被淹沒,而且其理論與實踐不斷豐富發展。中醫藥治療慢性病的優勢,治療“非典”、甲流等突發性疾病的作用,得到世人矚目。中醫藥走向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服務人類健康中逐漸被世界人民認可,并發揮其應有作用。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傳統知識創新的優勢領域。源于對人體生命現象系統觀察與臨床經驗總結升華形成的中醫藥學,對人的生命、健康與疾病的認知理論獨樹一幟,有效地指導著人們養生保健、防病治病。如青蒿素的發現,挽救了幾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黃連素(小檗堿)治療代謝性疾病的確切療效等。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病、病毒性疾病、代謝性疾病、腫瘤與突發性疾病中的作用與豐富的藥物和非藥物療法等,彰顯中醫藥知識原創優勢。


  中醫藥學是維護民眾健康的不竭動力。“天人相應”的生態觀,“形神統一”的動態生命觀,以人為本的個體化診療模式,整體調節的理念與豐富多彩的治療方法等療效確切、優勢凸顯,在防病治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中華文明寶庫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文化知識與經濟社會資源,凝聚著豐富的中華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用中醫藥這把鑰匙打開中華文明寶庫,必須要堅持中醫藥理論自信、實踐自信與學術自信,在維護民眾健康、防病治病中,推進中醫藥事業的全面發展。


  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健康中國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和機制,全面實施《中醫藥法》,推進中醫藥保護、傳承與利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高國民健康素養和水平。


  要堅持中醫藥主體發展與協同創新,不斷豐富發展中醫藥理論與實踐,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創新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模式,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維護健康與醫療保健需求。


  要以基層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積極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注重人文和醫學融合的人才隊伍建設,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還要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在服務人類健康中,使中華優秀文化得到廣泛傳播,形成文化認同與共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學會微信.jpg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搜索

復制


c0m黄片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