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跬步與時俱進 夯基石續寫輝煌
重慶市中醫藥學會成立65周年回顧
重慶市中醫藥學會風雨兼程走過了65周年。在歷屆重慶中醫界同仁的努力下,以奉獻、團結、奮進、實干為宗旨,具有民辦學會、民主辦會、會員作主、理事當家的特色。在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為繁榮中醫藥學術、培養中醫藥人才、服務人民健康、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鑄就了輝煌的業績。
艱難曲折25年的求索(1953-1978)
建會初始良好起步。新中國建立后的1952年11月1日,重慶市衛生工作者協會中醫學會成立,會員173人?;率腊踩沃魅挝瘑T,張錫君、龔志賢任副主任委員,任應秋任秘書長,1954年12月更名為重慶市中醫學會,成為獨立的學術團體?;率腊踩螘L一直到第四屆,會員隊伍迅速發展壯大為593人。1955年由重慶市中醫學會校訂的《新緝宋本傷寒論》正式出版,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重慶市中醫學會首屆理事任應秋等在這一工作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張榮輝用傳統的枯痔療法治愈了蘇聯友人希里索夫的巨大痔核,名傳遐邇,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為此張榮輝、李雨農等還受到中央衛生部的獎勵。首屆理事吳棹仙于1956年全國政協會議期間向毛主席敬獻“子午流注環周圖”,在全國醫藥衛生界影響很大,傳為佳話。
動蕩年代陷入低潮。1957年,反右派斗爭開始,學會的一些理事和一些專職秘書被錯劃為右派,學會活動陷入低潮,開展學會工作日益困難。1958年,第三屆理事會只有5名理事,僅在內科組、外科組、針灸組、藥物組開展小范圍的學術活動。60年代初,學會召開學術年會,學術活動有所恢復。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術活動全部中斷。直到1974年,重慶市醫藥情報網中醫藥組成立,中醫學術活動才初步啟動,每年召開一次老中醫經驗交流會。
改革開放20年的繁榮(1978-1998)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過撥亂反正,糾正冤假錯案,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會員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為開展學會活動創造了條件,中醫學會的工作開始了新的歷程。根據市科協1978年9月下達的《關于調整充實中華醫學會重慶分會等五個學會理事會成員的批復》,召開了四川省重慶市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選出新的理事會,由宦世安任會長;1985年第五屆學會由陶克文任會長;1989-1997馬有度歷任第六、第七屆會長。學會加強了學術研究與交流,每年開展較高水平的中醫專題研討會、老中醫經驗交流會、學術年會,連續編印《重慶市老中醫經驗交流資料匯編》,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學會還先后邀請著名中醫專家董建華、鄧鐵濤、金壽山、方藥中、任應秋、李介鳴、王伯岳等來渝講學,對推動重慶中醫藥界的學術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重慶市中醫藥學會發揚“奉獻、團結、奮進、實干”的作風,狠抓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學術交流、中醫藥普及、人才培訓、醫療實體、論著評審、基金籌集、先進表彰、成果獎勵等,各項工作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為促進重慶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直轄15年的豐碩業績(1997-2012)
1997年6月,重慶直轄后,萬州、涪陵、黔江三地融入了重慶市。重慶市中醫藥學會開始了新的歷史階段。1998年9月召開直轄后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馬有度當選為直轄后的第一任會長,王輝武任秘書長,選出88名理事,其中常務理事41名。2000年市衛生局確定市中醫藥學會掛靠重慶市中醫研究所,學會開啟了新征程。
學術活動豐富多彩。在開展學術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主動適應改革開放,辦好每年的學術年會等各種類型的學術會議,舉辦“國醫名師大講堂”,采用靈活多變的活動方式,使學術活動更具吸引力,更富有成效。主要體現在“五個結合”:一是與企業結合,舉辦各種學術會100余次;二是與媒體合作,我會除了協辦《實用中醫藥雜志》、《中國中醫急癥雜志》、主辦《重慶中醫藥簡訊》外,還和多家媒體聯合,為會員在媒體發表文章萬余篇;三是與科研結合,組織動員廣大會員開展中醫藥科研工作,爭取國家、市級、局級科研項目,每年達100余項;四是與繼續教育結合,提高基層中醫藥人員的醫療技術水平,申請國家和市級繼續教育項目每年20余項,到區縣講學,每年聽眾達到1000余人次。2011年開始舉辦國醫名師大講堂,取得了圓滿成功;五是與中醫藥醫療科研單位加強合作,學會的工作得到了中醫藥單位的大力支持。
科普活動有聲有色。學會始終堅持“一手抓科研,一手抓科普”的方針。成功承辦了全國第四屆中醫藥科普學術研討會,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與《中醫報》聯合創辦《家庭保健周刊》。我會還與《重慶晨報》《重慶晚報》的《健康》專欄密切合作,宜傳中醫科普知識卓有成效。馬有度、王輝武、熊永厚、吳行明、楊國漢的科普作品還獲得重慶直轄后首屆優秀科普作品獎。繼2009年聲勢浩大的“中醫中藥中國行”大型科普宣傳活動之后,2011年學會開展了“特色中醫巴渝行”,組織中醫專家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開展活動,培訓科普骨干,組織科普宣講團,深入基層開展義診咨詢,科普講座,每年宣傳群眾10萬余人次。馬有度教授的科普作品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組織落實辦好實體。直轄以來,學會已經經歷了三屆,馬有度連任二屆會長。第三屆由周天寒任會長。學會組織健全,隊伍不斷壯大,會員達2000余人,專業委員會26個。有13個區縣成立了中醫藥學會,其余區縣在醫學會建立中醫學組。2002年召開了學會50周年慶祝大會,2007年召開學會55周年慶祝大會。學會工作成績突出,每年被市科評為先進集體。直轄市以來學會獲各種獎項20余次。學會開辦的重慶市中醫專家門診部,成為學會辦實體的成功典型。
決策研討,當好參謀。為市委、市政府加快發展我市中醫藥事業獻計獻策,學會先后四次召開重慶市中醫藥事業發展戰略研討會,舉辦了兩屆“科技沙龍”,獻計獻策100余條,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2002年1月《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發展中醫事業的決定》出臺,2010年12月《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出臺,繼而又兩次召開“全市發展中醫大會”,使重慶市中醫藥事業步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砥礪前行5年再創輝煌(2012-2017)
2012年10月黨的十八大召開,學會召開了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周天寒連任會長。學會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以深化學會治理結構和治理方式改革為動力,以提高學術研究、交流水平為主導,推動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縱深發展,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先后獲得重慶市5A級學會、標兵學會,全國先進地方學會,中國科協、人社部表彰的先進集體標兵學會等榮譽稱號。
學會組織規模壯大。本屆理事會狠抓了學會組織建設,借學會治理結構和治理方式改革的東風,發揮專業優勢,發展團體會員和專業委員會,壯大會員隊伍。與2012年相比,學會會員從2011人發展到2800余人,專業委員會從26個發展到40個,專業委員會委員從700余人發展到1500余人,新發展團體會員56個,建立了學會監事會,制定了黨建工作方案,黨組織已報上級黨委批準,健全和完善學會管理體制和規章制度,學會組織體系更加健全。學會實體專家門診部有了新的合作伙伴。評選表彰重慶市優秀青年中醫和優秀基層中醫102名。學會內部實行正副會長、秘書長聯系區縣學會、專業委員會制度,組織協調機制更加健全,活動能力及凝聚力有了較大提升。
兩項“五個一”強化管理。為了加強學會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規范學會管理,促進學會活動有序開展,明確專業委員會活動內容和任務,增強學會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開創學會工作新局面,從2013年開始,對專業委員會實施兩項“五個一”目標,即每年度實現“五個一”目標:提交一份年度工作計劃和總結、召開一次學術年會、完成一項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組織一次義診咨詢服務活動、舉辦一次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講座,五年一屆內實現“五個一”目標:承(協)辦一屆“國醫名師大講堂”、承(協)辦一次全國或國際性中醫藥學術活動、撰編出版一本中醫藥學術專著、完成一項中醫藥科研項目、提出一項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建議。新的思路明確了新的目標,新的措施激發了新的活力。兩項“五個一”目標實施五年來,學會及各專業委員會基本任務和工作目標十分清楚,整個學會上下一致,團結協作,在完成兩項“五個一”目標的基礎上,開動腦筋,主動創新,群力開展學會工作,使整個中醫藥學會顯示出了充分的活力,營造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氛圍,收到了顯著成果。
強化提高學術水平。每年舉辦的國醫名師大講堂和學術年會,主題新穎,內容豐富,形式生動,參與眾多,效果顯著,深受歡迎。國醫名師大講堂已舉辦了12屆,在大講堂講學的國內知名中醫藥專家60余名,參加學習的中醫藥人員達4000余人次;五年的學術年會交流論文共750篇,參加學術年會的中醫藥人員1500余人次,評選表彰優秀論文共200多篇;各專業委員會共舉辦學術會議30次,來渝參加學術交流的專家學者達5000余人次。開展優秀中醫藥專著評選活動,表彰優秀中醫藥專著50部,促進了廣大中醫人員專業學術水平的有效提升,著書立說和參與科研的中醫藥人員越來越多,形成了中醫藥學術研究與交流的濃郁氛圍。
文化科普深受歡迎。學會建立了一支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骨干隊伍,在全國“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的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開展“走進科技·繽紛節日--特色中醫巴渝行”和“中醫藥健康服務行動”,每年組織專家下基層、進社區、進農村開展科普文化宣傳20余次,參與學會科普宣傳人員200余人,五年共計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活動126場,參加互動的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科技人員達1350名,走遍了全市30余個區縣、為機關、學校、工廠、社區、鄉村的廣大人民群眾送醫送藥、義診咨詢服務,宣傳中醫藥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等科普知識,編印科普宣傳資料15萬余份,受惠群眾達20余萬人,服務群眾達10萬余人次,深受廣大群眾歡迎,既服務了群眾,也宣傳了中醫藥知識,擴大了中醫藥影響力。
承接職能能力增強。五年來,學會積極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市中醫藥管理局交辦的“國醫名師大講堂”和“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已成我會兩大品牌。2013年圓滿完成市衛計委“全市中醫藥人力資源現狀調查”調研任務,提交了《重慶市中醫藥人力資源發展調查報告》,引起職能部門高度重視,有關建議納入全市中醫事業“十三五”規劃,開展了全市萬名中醫藥人員大培訓。2014年的萬名中醫藥人員大培訓中,學會承擔完成了1368人的中醫臨床骨干培訓任務,收到良好效果。2015年開始連續舉辦了三屆中醫藥博(碩)士論壇,主題為“加快培養重慶中醫藥領軍人才之路”、“當前中醫熱的喜與憂”、“如何提高中醫臨床療效--兼談行醫之道”等,每年都向主管部門提出了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意見和建議,受到市衛計委的重視和采納。2016年市衛計委將全市中醫藥系統繼續醫學教育工作交學會承擔,積極做好項目受理、評審、發布、實施等管理。2017年在宣傳貫徹《中醫藥法》的工作中,積極配合市衛計委和市中醫藥管理局開展了一系列宣傳活動,受到市衛計委的通報表彰。
六十五年風雨兼程,歷代中醫人嘔心瀝血,自強不息,重慶市中醫藥學會不斷發展壯大,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只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揚優良傳統,開拓創新,真抓實干,發揮學會優勢,齊心合力,我們就一定能夠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和人民的健康事業做出新貢獻。